每月精選

查看全部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
  •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3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 李志剛
  • 劉義章
  • 陳智衡
5

得獎好書

查看全部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2024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2024 金點設計獎 - 標章得主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香港飲食遊蹤
  • 黃家樑
  • 區志堅
  • 曾漢棠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第21屆十本好讀」中學生最愛書籍、教師推薦好讀
開雀籠
  • 郭達麟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二屆「想創你未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得奬項目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圖文書類最佳出版獎

三聯說書

查看全部
【五四運動】時代的鼓手:聞一多先生
「六十多年過去了,我已逾百歲,但聞一多先生的音容笑貌卻還那麼鮮活地留在我腦子裏。」一一馬識途 親歷抗戰烽火、見證近代中國百年滄桑巨變的「文壇常青樹」馬識途先生,在以110歲高齡辭世前,留給世人一部跨越百年的革命史詩一一《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增補本)。書中,馬識途娓娓道來這一個世紀中遇到的八十餘位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物,其中包括他的老師、積極響應五四運動的「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 中國近代詩人聞一多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小接受傳統經史教育和西方新學。1919年,聞一多毅然投身五四運動創作新詩,其作品《死水》正是格律體新詩的代表作之一。 抗戰後期,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聞一多對民主的渴望從未改變,欣然參與相關藝文活動,更與一眾師生攜手合作,將校內一度被中斷的五四文藝晚會起死回生: 當時,由中文系主辦的五四文藝晚會遭受三青團分子搗亂,場地頓時斷電。聞一多先生當下情緒激動,一不留神與系主任羅常培教授發生衝突。翌日,聞一多親自登門造訪,與羅常培教授解開誤會,並提議舉辦一個更大型、更有號召力的五四文藝晚會,主動請來了朱自清、沈從文、游國恩等教授作客,當晚,一位又一位教授、作家和詩人各抒高見,成為昆明學生運動發展的一個轉捩點。 「朋友們,『五四』的任務沒有完成,我們還要努力!我們還要科學、要民主。要衝破孔家店,要打倒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親歷其中的馬識途,形容聞一多先生當晚「就像一支火炬燃燒起來了,光明在望了」。 《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增補本)作者:馬識途頁數:360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隱形之光:看得見的清潔工,看不見的價值
1886年,美國芝加哥數萬名工人罷工遊行,要求8小時工作制,可惜他們的訴求不獲接納,維權運動最終更釀成流血慘案。3年後,世界工人運動組織「社會主義國際」為紀念這次維權運動,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常言道「職業無分貴賤」,從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應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和平等對待,但現實又真的是這樣嗎?「香港的清潔工友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外判制度、社會偏見、最低工資、潔淨服務商品化、欠缺恰切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在香港,不少清潔工友面臨在職貧窮,主要是因為每幾年便需重新簽訂勞工合約,即使多年來為同一間公司勞力,都只能依靠最低工資的升幅獲得加薪。 除了缺乏勞工保障外,清潔工往往被大眾貼上標籤,甚至連清潔工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厭惡性行業:「除了物理上的骯髒感外,社會文化的偏見也是貶低清潔工價值的主因。從事清潔工的人往往是邊緣群體,包括貧窮的新移民、婦女及長者等。環境清潔與否的能見度很高,如果做得不夠完善,上司要監控、施壓就很容易,精神壓力亦屬於清潔工必須承受的勞動成本。」 公廁清潔、屋邨清潔、防治蟲鼠……事實上,清潔工的工作並非只有「倒垃圾」,他們照顧了整個城市的潔淨工作,維持你和我的日常。去年,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的團隊訪問了12位來自不同工種的清潔工友,並將他們工作時的甜酸苦辣集結成《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一書,希望透過文字呼喚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福利及健康的關注。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著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72頁定價:港幣178元按此線上購買
【禮樂Rite&Vibe】魔幻見慈悲:程皎暘新作《飛往無重島》
獲知名學者王德威、《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科幻作家陳崇正 聯袂推薦、由程皎暘所著的《飛往無重島》透過10篇短篇小説,帶讀者從虛構的魔幻世界逐漸回歸現實,探討愛與死亡的沉重命題。 「打開童話般絢麗的港式糖紙,是滿目都市的殘酷與荒誕。」 《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如此評價。故事中的主角不約而同以「輕盈」對抗「重力」逃離現實,但「烏托邦」的本質究竟是解脫還是資本的騙局? 按此了解書籍詳情及試閱 日前,《飛往無重島》作者程皎暘舉辦新書發佈會,與缺席畫廊創始人Anson和香港浸會大學講師Dr Robert Tsaturyan帶讀者一起進入《飛往無重島》的「沙漏形狀的閱讀旅艙」,以文字探索失重時代下的生存意義。 按此看報導全文
復活與基督: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腓立比書三章甘五節) 耶穌受難節,是耶穌為了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的一天。受難後的第三天神蹟降臨,耶穌應驗聖經死而復生。教徒為紀念耶穌復活,將當天定為復活節。時至今日,復活節已經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象徵永生與赦罪,並成為很多國家的主流節日。 源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自1807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東來傳教,香港也扮演重要角色。當時,清廷以「夷風染習」禁絕傳教行為,故馬禮遜只能落腳澳門,然而澳門由葡人管治,崇信天主教,對基督教傳教多所限制。 鴉片戰爭後,清廷戰敗割讓香港,澳門、馬六甲及南洋之傳教士紛紛前來香港,從而使基督教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香港更成為基督教流入中國內地之跳板,成為中華地區主流的民間信仰之一。 基督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新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把1807年至1997年間的香港基督教史分為六個時期:西牧治會時期(1842-1883)、華人治會時期(1884-1914)、華人自理時期(1915-1941)、香港日佔時期基督教會(1941-1945)、從戰後到植根本土時期(1945-1973)、復興時期(1974-1997),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和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以及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作者:李志剛、劉義章、陳智衡、邢福增、郭偉聯、何世傑頁數:336頁開度:16開(170×240mm)定價:港幣188元按此線上購買
【五四運動】時代的鼓手:聞一多先生
「六十多年過去了,我已逾百歲,但聞一多先生的音容笑貌卻還那麼鮮活地留在我腦子裏。」一一馬識途 親歷抗戰烽火、見證近代中國百年滄桑巨變的「文壇常青樹」馬識途先生,在以110歲高齡辭世前,留給世人一部跨越百年的革命史詩一一《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增補本)。書中,馬識途娓娓道來這一個世紀中遇到的八十餘位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物,其中包括他的老師、積極響應五四運動的「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 中國近代詩人聞一多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小接受傳統經史教育和西方新學。1919年,聞一多毅然投身五四運動創作新詩,其作品《死水》正是格律體新詩的代表作之一。 抗戰後期,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聞一多對民主的渴望從未改變,欣然參與相關藝文活動,更與一眾師生攜手合作,將校內一度被中斷的五四文藝晚會起死回生: 當時,由中文系主辦的五四文藝晚會遭受三青團分子搗亂,場地頓時斷電。聞一多先生當下情緒激動,一不留神與系主任羅常培教授發生衝突。翌日,聞一多親自登門造訪,與羅常培教授解開誤會,並提議舉辦一個更大型、更有號召力的五四文藝晚會,主動請來了朱自清、沈從文、游國恩等教授作客,當晚,一位又一位教授、作家和詩人各抒高見,成為昆明學生運動發展的一個轉捩點。 「朋友們,『五四』的任務沒有完成,我們還要努力!我們還要科學、要民主。要衝破孔家店,要打倒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親歷其中的馬識途,形容聞一多先生當晚「就像一支火炬燃燒起來了,光明在望了」。 《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增補本)作者:馬識途頁數:360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隱形之光:看得見的清潔工,看不見的價值
1886年,美國芝加哥數萬名工人罷工遊行,要求8小時工作制,可惜他們的訴求不獲接納,維權運動最終更釀成流血慘案。3年後,世界工人運動組織「社會主義國際」為紀念這次維權運動,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常言道「職業無分貴賤」,從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應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和平等對待,但現實又真的是這樣嗎?「香港的清潔工友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外判制度、社會偏見、最低工資、潔淨服務商品化、欠缺恰切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在香港,不少清潔工友面臨在職貧窮,主要是因為每幾年便需重新簽訂勞工合約,即使多年來為同一間公司勞力,都只能依靠最低工資的升幅獲得加薪。 除了缺乏勞工保障外,清潔工往往被大眾貼上標籤,甚至連清潔工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厭惡性行業:「除了物理上的骯髒感外,社會文化的偏見也是貶低清潔工價值的主因。從事清潔工的人往往是邊緣群體,包括貧窮的新移民、婦女及長者等。環境清潔與否的能見度很高,如果做得不夠完善,上司要監控、施壓就很容易,精神壓力亦屬於清潔工必須承受的勞動成本。」 公廁清潔、屋邨清潔、防治蟲鼠……事實上,清潔工的工作並非只有「倒垃圾」,他們照顧了整個城市的潔淨工作,維持你和我的日常。去年,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的團隊訪問了12位來自不同工種的清潔工友,並將他們工作時的甜酸苦辣集結成《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一書,希望透過文字呼喚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福利及健康的關注。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著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72頁定價:港幣178元按此線上購買
【禮樂Rite&Vibe】魔幻見慈悲:程皎暘新作《飛往無重島》
獲知名學者王德威、《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科幻作家陳崇正 聯袂推薦、由程皎暘所著的《飛往無重島》透過10篇短篇小説,帶讀者從虛構的魔幻世界逐漸回歸現實,探討愛與死亡的沉重命題。 「打開童話般絢麗的港式糖紙,是滿目都市的殘酷與荒誕。」 《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如此評價。故事中的主角不約而同以「輕盈」對抗「重力」逃離現實,但「烏托邦」的本質究竟是解脫還是資本的騙局? 按此了解書籍詳情及試閱 日前,《飛往無重島》作者程皎暘舉辦新書發佈會,與缺席畫廊創始人Anson和香港浸會大學講師Dr Robert Tsaturyan帶讀者一起進入《飛往無重島》的「沙漏形狀的閱讀旅艙」,以文字探索失重時代下的生存意義。 按此看報導全文
復活與基督: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腓立比書三章甘五節) 耶穌受難節,是耶穌為了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的一天。受難後的第三天神蹟降臨,耶穌應驗聖經死而復生。教徒為紀念耶穌復活,將當天定為復活節。時至今日,復活節已經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象徵永生與赦罪,並成為很多國家的主流節日。 源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自1807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東來傳教,香港也扮演重要角色。當時,清廷以「夷風染習」禁絕傳教行為,故馬禮遜只能落腳澳門,然而澳門由葡人管治,崇信天主教,對基督教傳教多所限制。 鴉片戰爭後,清廷戰敗割讓香港,澳門、馬六甲及南洋之傳教士紛紛前來香港,從而使基督教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香港更成為基督教流入中國內地之跳板,成為中華地區主流的民間信仰之一。 基督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新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把1807年至1997年間的香港基督教史分為六個時期:西牧治會時期(1842-1883)、華人治會時期(1884-1914)、華人自理時期(1915-1941)、香港日佔時期基督教會(1941-1945)、從戰後到植根本土時期(1945-1973)、復興時期(1974-1997),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和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以及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作者:李志剛、劉義章、陳智衡、邢福增、郭偉聯、何世傑頁數:336頁開度:16開(170×240mm)定價:港幣188元按此線上購買

藝文活動

查看全部
捨舟登岸:長洲殯葬考察行【活動延期,重新開放少量名額】
  • 2025年05月17日 (09:20至13:30)
  • 長洲
  • 劉銳業博士、許輝程先生